我的使命3k 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:绽放在“天路”72拐的最美芳华
图为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致敬在天路72拐的军礼。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 供图
中新网拉萨10月30日电 (涂敦法 钱润泽 汪巍)川藏公路“天路”72拐,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境内,从海拔2800多米的山谷到4658米的业拉山顶,30多公里路段高差达1800多米,因其坡陡、弯多而得此名。
图为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救助被大雪围困的车辆。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 供图
驻扎在八宿县邦达镇的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,他们肩负着川藏线左贡县田妥村至八宿县怒江沟共90公里路段抢险保通任务,“天路”72拐是中队管养路段的一部分,也是川藏线上海拔最高、灾害最多、路况最险的道路。
图为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清除积雪。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 供图
多年来,中队官兵将“天路”72拐作为90公里的名片和代名词,不惧险、不怕累、不畏苦,在这段蜿蜒于雪域云端的生命线上演绎着不一样的芳华。
图为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拖拉被困车辆。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 供图
石头跟下冰雹似的往下掉,他们在危险中绽放最“血性”的芳华。1995年出生的下士石存民,2014年5月,他第一次跟着班长到嘎玛沟给道路沿线防撞墩刷油漆,就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。“两块直径约50厘米的石头,从上方80米处翻滚而下,速度非常之快。”石存民说,我们撤退后,其中一块石头不偏不歪刚好砸扁了我舍弃的油漆桶,整个过程,大约只有5秒钟时间。
图为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处理暗冰。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 供图
不惧危险,与险为伴。养护十七中队的官兵无时无刻不在与“死神”赛跑,与“死神”搏斗。
2017年8月,怒江沟里发生塌方灾害,400多立方米堆积物将道路掩埋,100多台过往车辆受阻滞留。抢通大约进行了1个多小时,下士李亚东吹起了紧急哨音,并示意人员和机械全部撤离。“刚刚撤出30米左右,上百颗大小不一的石子就跟子弹样地往下射了。”李亚东说。
图为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帮助过往民众。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 供图
两手颤抖碗筷经常掉地上,他们在劳累中绽放最“勤劬”的芳华。“一道好的土路肩顶多能管2个月,因为车多、牦牛多,加上暴雨冲刷,很容易烂。”杜江说,土路肩的土料要用双手一铁锹一铁锹端开、铺平、拍实,别人用车轮、脚步丈量天路,我们是用双手“丈量”,一天下来,两手抖得连吃饭碗筷都拿不稳,筷子掉地上那是常有的事。
图为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处置泥石流灾害。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 供图
杜江,今年虽然才29岁,但满脸的高原红,以及双手的老茧,目测却有40多岁的年龄,是中队典型的“老黄牛”式的战士。
“累得两手颤抖的活,还有清边沟,不是一般的边沟清理,而是像打隧道一样的清边沟。”四川广元籍士官高建华说,“天路”72拐下面,嘎玛沟到怒江沟一带,很多地方都是粘性特别强的泥土,下雨之后,同石子裹杂在一起冲进边沟,凝固后硬的跟混凝土差不多。
不累是假的,且累且坚持。在中队奉献了10年的士官莫未坦言:“要说我的芳华,那就是‘天路’72拐三大累活,补坑、清沟、修路肩。”
冬季是生命的严重透支期,他们在艰苦中绽放最“铁骨”的芳华。在邦达,在“天路”72拐一带,每年11月份到来年4月份,都能算得上是霜雪不断的冬季,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多度,冻土层能达到1米多深。
图为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清理巨石。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 供图
“路上铲雪,不怕缺氧,就怕太阳。”装载机操作手刘乐介绍,2014年3月份,几乎日日都是夜间下雪,天亮就停,快到中午就出太阳,海拔4000米以上的“天路”72拐K3706至K3712段,是雪灾最严重的地方,每天抢通时,强烈的太阳紫外线通过雪地反射,形成双重伤害,戴墨镜都不管用,每次回来眼睛都要发红、疼痛、流泪,一晚上要滴好几次眼药水,才能勉强睡会。
图为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撬挖破损路面。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 供图
冬天,这是条雪路,也是血路。下士路广说,零下20多度的天气中,经常还吹着刺骨的冷风,虽然穿大衣戴棉帽,但是鼻子嘴巴始终要裸露在外,好多战友的嘴唇是裂了一次又一次,稍不注意就会把裂口撕开,整个嘴唇都是血糊糊的,不仅吃饭时裹得饭菜都是,还经常会滴到路上。
图为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养护十七中队官兵平整修补路面。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 供图
宁可让生命透支,也不让使命欠账,养护十七中队的官兵,在去年1月份持续反复的道路冰雪灾害保通中,小病小伤没有一人退出战斗。
坚守72道拐,养护十七中队的官兵,他们虽然都很普通、很平凡,但他们的芳华就像这里的格桑花一样美丽,让更多的行人有了诗和远方。(完)